梁士梓 (1897~1967) 梁士梓(1897~1967),號叔琴,新豐觀南村人,梁範西之胞弟。抗戰期間遷居今鬆花鎮鴨�村。1916年11月留學日本,先就讀於東京大學,後轉日本福岡專業學校礦冶係,1921年11月畢業, 次年2月回國。1927年至1929年在鬱林高中教數學,是廣西為數不多的優秀中學數學教師之一。1931年2月至1934年3月任北流縣立初級中學(現北流中學)校長。1935年任合山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監理、理事、工程師……[詳細] |
黃維 (1889~1954) 黃維(1889~1954),字星垣,西�村人。早年畢業於桂林法政學堂,曾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革命活動。失敗後避難新加坡,以教書為業。辛亥革命後回國,參與推翻舊桂係陸榮廷活動。初在李宗仁部任軍需主任;1926年在梧州創辦廣西省銀行,任行長。為在廣西首先發行紙幣、鑄造銀幣的金融界知名人士。1928年蔣桂戰爭,桂係失敗後往香港辦三光布廠。抗戰時回桂創辦廣西省農民銀行和省合作金庫,兼任四戰區廣西省糧食管理……[詳細] |
何梅芳 (1875~1953) 何梅芳(1875~1953),號雪生,平政龍池村人。清附貢生,廣東高等警察學堂畢業,曾任廣州市警察廳司法科科長,昌化縣知縣。民國初年,內務部考選知事,他應試合格,被分發廣東任揭陽縣知事,後曆任廣西來賓、富川、容縣、北流等縣知事,複任來賓、北流等縣縣長。民國33年任北流縣臨時參議會參議長。解放初,曾被邀請為北流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何平生參與家鄉多項建設事業:民國13年同黨英榮等籌資重修北流孔廟;……[詳細] |
黎三林 (1906~1946) 黎三林(1906~1946),原名壽彬,陵城鎮人。資質聰穎,童年就讀於縣城“五知學校”,青年時代入廣州廣雅中學讀高中。因受馬列主義薰陶,追求進步,加入共青團組織。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輾轉回籍住黎家莊。在中共廣西特委書記朱錫昂領導下,往返於賓陽、來賓、貴縣、陸川等地從事工運農運活動。後因-,乃赴滬考入上海法政大學。畢業後在省內百色、柳城、龍州等地中學任教。“七・七”事變後返北流縣……[詳細] |
顧英明 (1863~1944) 顧英明 (1863~1944) ,又名光廷,六靖龍灣村人 (後遷居石寨塘衝)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秀才,二十七年中舉人,三十三年參加廢科舉後清政府為錄用人才而舉行的貢舉會考,被錄取為陝西省即用知縣。民國元年5月任廣西荔浦縣知事。顧英明到任不久,荔浦花南源和興坪山區相繼發生匪亂。他不畏艱險,迅速組織力量剿匪,一年後匪患平息,地方賴以安寧。接著又開展禁、禁娼、禁煙運動,社會風氣因之大變。……[詳細] |
梁範西 (1884~1941) 梁範西(1884~1941),又名士模,新豐觀南村人。少時愛好讀書,博學能文。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成秀才,廢科舉後於宣統元年(1909年)中拔貢,朝考獲一等。曾在梧州中西學堂任教。後分發河南補用知縣。宣統二年各地紛紛成立議會,梁範西當選為北流縣議員,任參事。接著又當選為廣西省第一屆議會議員。民國2年1月,由省議員互選當選為國會議員。同年10月,赴北京參加袁世凱策劃的國會選舉活動。次年袁宣布解……[詳細] |
李壽祺 (1864~1939) 李壽祺(1864~1939),字仲郭,今清灣鎮禾界人。清光緒六年成秀才,、二十七年中舉人,三十年(1904年)中進士。分發廣東即用知縣。曆任廣西永淳、都安等縣縣長,南寧上關統稅局局長等職。民國24年重修《北流縣誌》任總纂,采用了近代修誌學劃分編、章的科學方法,在體例上有很大進步,獲得修誌專家學者較高評價。李壽祺對名利較淡薄,詩作中有“利鎖名�厭拘束”不如“豪傑功成世外遊”之句。他熱心家鄉建設。民國……[詳細] |
劉鳳雲 [清] 劉鳳雲,塘岸鎮涼亭村人,世務農。其體格魁梧,膂力過人。青年時喜習武,嫻拳棒,常往來於陸川平樂、鬱林等地,結交江湖好漢。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陸川李立廷聚眾結拜天地會,劉鳳雲參加,奉李為“大哥”。並在北陸交界處設會堂,吸收會眾,自為首領。與此同時, 縣內東華圩人謝華軒, 隆盛人陳十六、陳勉齋等也邀眾拜會結黨,同奉李立廷為“大哥”,與劉鳳雲拜為“兄弟”。光緒二十四年(戊戌)五月,李立廷趁天旱饑荒,……[詳細] |
陳芝茂 [清] 陳芝茂,扶來鎮人。鹹豐七年(1857年)範亞音攻占北流城後,九月,他在扶來率領數千農民起義,並連結盤踞六靖的起義頭領李三,自稱為“鎮南王”。鹹豐八年二月,與容縣揭三聯合,率眾數千攻破卞一裏旺坡寨,占領平政圩。此時楊亞狡(鬱林人)部義軍也從陸川平樂向平政開進,聲勢浩大。六裏(波一、波二、卞一、卞二、卞三、扶來)大團總蒙義�急向陸川借兵, 配合進剿。三月初八、初九日大戰兩天,義軍敗走,被斬殺300餘人……[詳細] |
劉阿蒂 [清] 劉阿蒂,縣北部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帶領饑民進攻山圍村富戶搶糧,以劫糧濟貧為號召,饑民群起參加,一時聲勢浩大,鬱林知州顧諧庚親自到縣圍剿。北流知縣阮正惠也下令各裏組訓團練。道光三十年(1850年)信宜淩十八率眾入北流南部,進而圍攻鬱林州城,縣內小一裏梁二十、梁十八、鄭十一等率二千餘人配合,加上劉阿蒂股力量,聲威大振。鹹豐二年(1852年),劉阿蒂與外縣起義農-合,貴縣黃東桂、黃阿石和化州……[詳細] |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责任编辑:恭硕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