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偉 阮潤生
今年全國兩會,圍繞人工智能(AI)與產業融合等話題,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建言獻策。其中,建立健全AI在細分行業的使用標準,加快AI人才培養的討論聲量最大。人工智能日益突出的安全問題、造假問題等也被代表委員高度關注。
明確人工智能落地標準
隨著DeepSeek爆火,從傳統行業到新興產業,都在加速推進AI融合。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科技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表示,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發展的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也是注定要走進千家萬戶的關鍵共性技術。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人工智能發揮著“領頭雁”效應。
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會長林龍安指出,AI為跨境電商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變革。建議製定出台專項政策,對技術創新、應用開發、平台建設和企業應用等提供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和金融支持,推動傳統外貿企業數字化轉型。
傳統工業與人工智能融合過程中,也需要進一步完善AI數據要素以及細分行業的應用標準與規範。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氣裝備科技創新部部長張帆提出,希望加快形成工業領域統一的AI數據格式規範和具體行業標準等,促使企業間對數據資產的交易基礎達成共識。
另外,全國人大代表、大連華銳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設計師孫元華提出,冶金、港口、能源等重要裝備機械行業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麵發展快速,但由於各行業對裝備機械智能化的功能與特性擁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要求,多數裝備機械智能化的國家標準屬於空白階段。孫元華建議鼓勵對重要裝備機械行業的標準執行製造商、用戶方給予財政優惠,形成積極的標準推廣應用氛圍,加快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持續優化新型標準體係、著重強化標準實施應用,並向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出國際標準提案,擴大標準化國際影響力。
加速人工智能人才培養
人工智能產業已步入發展黃金期,但是行業麵臨巨大人才短缺問題。據市場機構預測,未來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缺口預計將達到400萬。
針對AI領域人才短缺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董事長江浩然建議,加強人工智能教育培訓,提升就業能力,優化就業結構。另外,江浩然建議支持企業大力探索與實踐人工智能場景,主動適應並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浪潮,還要重點推動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務等社會領域的廣泛應用,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機會;同時開發更多智能工具,使勞動者使用人工智能更加安全便捷,進一步拓展就業空間;創新人工智能認證管理,探索建立培訓認證體係“一試雙證”,不斷規範就業標準。
校企融合也是培養AI人才的關鍵。
全國政協委員、奇安信科技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表示,需要打通企業和高校兩個“蓄才池”,給青年創新人才更多施展拳腳的機會。齊向東以DeepSeek舉例稱,DeepSeek團隊的核心成員多是來自清北、浙大等頂尖高校的應屆生、博士生。齊向東建議加大力度推動校企融合,通過選取人工智能領域相關的骨幹科技企業作為大學生就業實訓基地、鼓勵校企開展聯合攻關等方式,給年輕人更多深入產業一線的機會,從而逐步化解我國麵臨的AI“人才荒”。
除了“生源”培養,職業技術教師的創新培養也十分關鍵。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副校長王勁鬆指出,人工智能時代,麵向卓越工程人才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職業技術教育師資創新培養十分重要,他建議專門設計“人工智能+工程學科+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著重加強對師資力量的培養,從教師到學生、從理論課程到工程技術實踐,人工智能與工程學科專業結合,全麵培育“新時代工匠之師”。
重視人工智能安全監管
人工智能快速發展過程中,安全問題、虛假信息等問題也日漸突出。
齊向東說,人工智能發展麵臨的安全問題大致可以分三類,分別是人工智能大模型自身的安全問題,利用人工智能開展網絡攻擊帶來的問題,以及通過攻擊人工智能引發的“網絡攻擊大爆炸”。他提議,針對這些安全問題,要從技術保障、製度保障、成果應用三方麵入手,係統提升安全能力,確保人工智能安全發展。
“傳統網絡安全的解題方法解決不了人工智能的安全問題。”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表示,智能體的安全、知識數據的安全、客戶端的安全、基座模型的安全,構成人工智能安全的新領域。他建議,應由既懂安全又懂AI的企業牽頭,以模製模,通過打造安全大模型來解決大模型的應用安全問題。
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造假案件量“激增”。據統計,2023年AI深度偽造欺詐激增30倍,但目前業界對AI潛在風險的研究與重視程度仍遠遠不足。
圍繞關於加強AI深度偽造欺詐管理,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在今年兩會上提出,要規範對於AI新興技術的不當利用,有必要要求深度合成服務提供商對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進行強製標識,減少惡意濫用,並有助於厘清責任、對違法犯罪行為追責。具體建議包括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合成內容標識管理規章製度的出台、明確對人工智能深度合成服務商未履行標識義務的懲罰製度、加強深度合成內容標識技術標準和發布的管理、加強國際合作形成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的有效監管等。
“網紅”企業家雷軍在今年建議中關注了“AI換臉擬聲”違法侵權。在他看來,AI深度合成技術所需素材獲取便利、技術使用門檻低、侵權主體及其手段隱蔽性強等特點,給治理整治帶來較大挑戰。他建議,探索推出人工智能單行法,提高立法位階及其效力,在分級分類的基礎上進行務實治理,明確“AI換臉擬聲”應用邊界紅線,完善侵權證據規則,加大對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施犯罪行為的刑事處罰力度。
人工智能行業發展離不開頂層製度設計。周鴻禕表示,當年“避風港原則”曾帶給互聯網巨大的產業發展機會,建議國家對大模型發展實行柔性監管,更加包容審慎,這樣中國人工智能才能借助DeepSeek的機會實現更長遠的發展。
日前,科技部在政協提案答複函中指出,目前正在有序推進人工智能立法工作。科技部將以發展為目標導向,堅持包容審慎治理,完善倫理規範、安全與標準體係和治理規則,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更明確、更穩定的規則導向。